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是胃炎、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因,我国约有40%~70%的人被Hp感染。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(HP)列为“I类致癌物”。
图片源自网络
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。目前,结直肠癌已经成为全球第3大高发肿瘤以及第2位致死肿瘤,中国第2大高发肿瘤以及第4位致死肿瘤。结直肠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,且易被误诊。
图片源于网络
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,结直肠息肉(CPs)与结直肠癌(CRC)的发展与幽门螺杆菌(Hp)相关性胃炎感染存在关联,甚至幽门螺杆菌会促进从结直肠息肉到结直肠癌的转变。
危险因素!
幽门螺杆菌(Hp)促进结直肠癌(CRC)发生
幽门螺杆菌(Hp)或者其的成分会穿过结肠腔,对结肠造成刺激,部分研究在结直肠息肉或癌症中检测到了幽门螺杆菌(Hp)。这表示,幽门螺杆菌(Hp)会对肠道造成影响。
有研究数据表明,结直肠癌患者Hp感染率高达61.17%。另有研究结论证明,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引起结肠息肉,且伴随病情进展,感染情况将逐步加剧,从而加重病情,导致结肠癌发生概率增加。
图片源自网络
在年龄方面,在40-49岁之间的女性,Hp感染与结肠息肉的发生显著相关。在男性中,如果年龄在60岁及以上,则Hp感染与结肠息肉的发生显著相关。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女性处于围绝经期前后,雌激素分泌不稳定,此外,Hp感染又可导致雌激素分泌改变,从而导致结直肠息肉(CPs),进而导致结直肠癌(CRC)。因此建议40-49岁女性,60岁及以上的男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定期接受结肠镜检查。
在感染风险方面,结直肠息肉患者体内Hp感染与息肉大小、数量有关,结直肠息肉直径越大且数量越多时,机体Hp感染风险越高。但Hp感染对肿瘤发生部位无影响。
如何发生?
幽门螺杆菌(Hp)与结直肠癌(CRC)的关系
结直肠息肉(CPs)、结直肠癌(CRC)发展风险增加与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之间关联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。但可能与以下原因相关。
第一,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机体后,身体免疫减弱,结直肠癌(CRC)在肠道损害、肠道粘膜炎症的基础上发生、加重,逐渐演变为萎缩、化生、发育不良,最终成为腺癌。
第二,Hp需要胃泌素,胃泌素水平升高,从而引起消化道肿瘤细胞转移和增殖。血清胃泌素17水平的升高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增加患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。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,高胃泌素血症可能不只是因为Hp感染所引起,也有可能是肿瘤的自身分泌所引起。
第三,Hp感染后机体的慢性炎症状引起环氧合酶-2(COX-2)上调,而环氧合酶-2(COX-2)是结直肠癌(CRC)发生、发展、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参与者。环氧合酶-2(COX-2)抑制细胞凋亡,刺激血管生成和细胞分裂,促进肿瘤的发生。
结直肠癌10年疾病发展期 图片源于网络
第四,Hp的感染可能让肠道内其他细菌的定植改变,Hp感染可致胃溃疡或胃炎等疾病的发生,从而出现胃酸减少及腺体萎缩,继而可出现肠道菌群失调,提高胆汁酸生成,在近端结肠位置容易增加DNA异常甲基化,增加近端结肠肿瘤的发生风险。其次,Hp感染使肠腔吸收功能减弱,肠道菌群失调,肠道pH改变,产氨增加,肠道吸收氨增加使黏膜损伤,增加结肠癌风险
第五,有胃癌前病变(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肠上皮化生)的患者患结肠肿瘤的风险比不患胃癌前病变患者高,而且越晚期的胃病变与大肠癌的关联性越强。
另外,有研究表明,结肠息肉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紧密联系。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越重,结肠息肉患者的病情越重,增加癌变发生概率。
防之有道!
远离病痛从早筛早诊开始
结肠息肉疾病的致病原因多样,包括饮食习惯、环境、炎性增生、遗传等因素。结直肠癌早期可能出现腹泻、腹胀、便秘等症状,不具备典型特征,而伴随病情进展,会产生黏液血便、大便带血、便血等症状,与痢疾、痔疮等疾病的临床症状相似,较易诱发误诊。而一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90%,而远处转移四期结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14%。
已有临床研究表明,根除Hp可降低结直肠息肉发生的概率及其癌变的可能性。
图片源于网络
预防胜于治疗,为避免出现误诊、漏诊等情况,应在医生指导建议下,去医院或诊所做尿素呼气试验,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,以确定感染情况。尿素[14C]呼气试验-液闪法准确性高,更经济有效,是幽门螺杆菌(Hp)检测的“金标准”。
若发现感染,不必焦虑,目前国内外已有成熟的根治诊疗方法。临床上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疗法为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。近年来也有益生菌辅助疗法,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联合三联疗法等中药联合治疗。目前,Hp疫苗也在研制中。
考虑到幽门螺杆菌(Hp)与结直肠癌(CRC)的相关性,感染幽门螺杆菌(Hp)的患者,应注意关注肠道情况,及时进行消化内镜检查,查看肠道情况,做到早筛早诊。
关于幽门螺杆菌和结直肠癌的关系,我们做到“知其所以然”的同时,也要“防患于未然”。疾病不是一瞬间,而是日积月累而来的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都应注重关注身体状况,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做到早筛早诊,关照自己的身体健康,为创造美好生活创造基础条件。
参考文献
[1] 石晓宇.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灶组织内TLR4、HMGB2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差异性分析及临床意义探讨[J].中国处方药,2024,22(02):180-183.
[2] 徐蓉,刘琼,陈诚,等.Hp感染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癌组织 JNK/p38、血清G-17和COX-2表达水平[J].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,2023,33(09):1357-1360.
[3] 白金权,陆雨清,潘炫豪,等.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[J].吉林医药学院学报,2022,43(06):461-463.DOI:10.13845/j.cnki.issn1673-2995.2022.06.024.
[4] 邓钧升.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[D].武汉大学,2022.DOI:10.27379/d.cnki.gwhdu.2022.000350.
[5] 李康.幽门螺杆菌与结肠息肉的相关性分析[J].系统医学,2022,7(19):132-135+139.DOI:10.19368/j.cnki.2096-1782.2022.19.132.
[6] 谢妍,王鹏礼,柏丹,等.TLR9基因多态性和直肠Hp感染与结直肠癌病理类型的关联[J].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,2023,33(11):1675-1679.
[7] 陈宇,李明,谭诗云.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[J].疑难病杂志,2023,22(11):1214-1218.